這本是我做的,
在書局發現質感不錯的紙,
好像叫格紋紙,
拿來做封面.
場景一:金原榮香舖
小祐跟阿公到對面鄰居家串門子,那是一家金香舖。
大人們聊天,他覺得話題無趣,隨性的看著牆上掛著的一幅竹簡。
「阿公!這是什麼意思?」
古代的文人把燒香當成一種意境非凡的美,沉靜心靈還悟出一些人生感受,你長大就會懂的。
燒香不就是拜拜才用嗎?
燒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,最早是驅趕蚊蠅,人們喜歡聞香,香味也能提神,於是發展出生活上的各種功用:
因為材料多為能寧靜心神的中藥,聞香能讓人專注鎮定,爐丹甚至是古代治病的藥方。
燒香也被拿來當計時的工具,好比說:一柱香的時間。阿嬤炊粿還會用它來計時。
因為燒香時煙霧瀰漫,意境莊嚴神秘,所以就形成宗教儀式不可或缺的工具,拜拜或驅邪都會用到。
文人雅士也喜歡焚香的高雅,讀書、獨處、彈琴、品茗、論道、會友…,薰一爐香清新幽遠,成為生活上的高雅擺飾及享受!
後來跟哲學相結合,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,流傳日本形成「香道」。
我們現代生活更是離不開「香」,除了以前的功能,用處更是生活化,不要說投資昂貴香木做生意,連洗澡做SPA都發明專用的香呢!
只有我們燒香嗎?
謝老闆終於忍不住答話了:
燒香在古代是很普遍的,亞洲、歐洲都有燒香的儀式或習慣!現在亞洲的印度、尼泊爾、西藏、中國、台灣、日本等地區,宗教上也都燒香,不是宗教理由喜歡「香」的人,更是全世界都有喲!
別人的香跟我們的一樣嗎?
謝老闆接著回答:不全然一樣的,印度、日本會把香料塗在身上,叫「塗香」,我們就沒有。西藏及日本會直接燃燒松柏等香木枝葉,我們也沒有。
台灣跟大陸的線香,也跟其他地區不一樣!南北朝後晉時期,三度禁止佛教,製香技術因此失傳,才發明用竹枝黏粉的線香。別的地區(如西藏、印度……)的線香都是直接用香料型塑或捏製而成,沒有竹枝,因為要擺放在香灰上燃燒,所以又叫「臥香」。
其他就大同小異,常見的有瓣香(香木碎塊,俗稱「束柴」)、末香(香木粉末)、環香(纏繞成圓盤狀,由臥香改良而來,供長時間使用)等等。
「這樣解釋你懂了嗎?我都有賣咧!叫阿公買給你!哈哈……」
「那拜祖先及神明要插幾隻香?用什麼顏色及尺吋的?」 剛進門的女顧客接口問謝老闆。
「其實沒有規定呢!心誠則靈,心香最好,我就常用手拜拜而已,有心最重要,香怎麼用都沒關係的!」
傳統上:
一枝香,表示一心一意的誠心,用在拜門神及祖先。
兩枝香,代表成雙成對,喜事連連。
三枝香,代表天地人,用來敬奉神明。
超過三枝就有些太多了!環保意識很重要喲!
至於香的長度都是魯班尺的吉數,添丁、發財…等等。應該是要看香爐的口徑大小,來搭配適合長度的香。
說到顏色,客家人會用紅色的香,代表喜慶。有人說喪事要用黑色的,是生意人亂掰。以前黑色的香是添加煤炭或爐渣當助燃劑。烏沉香也不是黑的,染色讓人誤以為是好的香,黃色的香也是染的,好香應該是材料的顏色,也就是木頭的本色,顏色愈近木頭愈好!
「那好的香怎麼判斷?」顧客接著再問。
一、先聞味道,香水味濃的絕非好香。人工香精不但味道濃郁,甚至嗆鼻,而天然香料清香幽遠,會讓人想一聞再聞,差異很大。
二、再看顏色,鮮紅、深黑、極黃等顯然染色的香,亦非好香。
三、肉要圓、腳要直。手工「掄紙扇」均勻確實,而機器製品因為滾筒離心力關係,裹粉較不均,要用較多黏粉(黏粉遇空氣中的濕氣會變酸影響味道),消費者以為不掉粉的才是好香,其實是錯的。
四、香灰愈白而會燙手的香,就不是好香。傳統的香腳要經過長時間泡水,如此可防蛀及助燃,這樣的香灰不燙手,顏色為灰色。而現在為求美觀及增加重量,很多都添加化學助燃劑及石粉(碳酸鈣),這些有礙健康呢!
五、經過日曬乾燥的比機器烘乾的香好。機器烘乾時間短、熱度高,香氣粒子易隨水氣蒸發,這種的點起來較不香,也傳得不遠。
六、一分錢一分貨。因為好的香料都是保育類,數量稀少,取得不易,人工培育技術尚待突破。
「最重要的是要試點看看!外行聞味道,內行看氣味,不點怎知道?」謝老闆說著拿起一根香,折斷香腳,點燃起來。
「試香為甚麼要折斷香腳?」小祐插嘴問。
因為香平常是來敬奉神明的,把香腳折斷,就表示不是這個意思。
「來!大家聞聞看!味道清香而且可以飄很遠,不錯吧! 」
「我要買兩包!」顧客馬上做勢掏錢,大家都笑了!
阿公看小祐聽得津津有味,就跟他說:「你是不是很有興趣?沒想到香的學問這麼大!要不要參觀製香?我可以帶你去喲!」
「好啊!好啊!阿公快帶我去,我想做一本手工書,就用這個主題!」
場景二:香藝文化園區
「陳董,你好!」
「你好啊,吳老師。這是你孫子喔?長這麼大了……。」
「小孩子想參觀做香,交報告寫心得。」
「好啊!歡迎歡迎!請進來吧!」
進門一股香氣撲鼻而來,當場有如上天堂。獨特的香燈,利用燈泡的熱度讓香盤散發香味,妙!
「我來簡單解說一下,你們再自由參觀園區!」
新港香藝文化館是全國第一座以『香』為主題的產業文化館;香料香草休閒園區可以認識各種不同的香料植物及生態,香藝文化館部分則分為幾個展區,都是與香或香味有關的生活使用,蒐羅範圍涵蓋東西方,相當豐富完整。除了香的文化保存與推廣之外,還發揮創意,製作了許多用「香」的原料製成的創新香藝品。其中,最特別的就是用香做成的雞、豬與魚肉等「香牲品」,在祭拜之後,可以與金紙一起放進金爐裡焚燒,不用擔心祭品的衛生,也解決了每次拜拜冰箱就爆滿的問題呢!
九天玄女是製香業的祖師爺,相傳幫忙黃帝製作指南車的就是她,是女渦娘娘的妹妹,她的父親生病時,她為了驅趕蚊蠅的騷擾,就燒些枯枝煙薰,沒想到香氣四溢,她的父親心情大好,病因此好轉….,後來就發明了香。
一般人購買香,大抵以價格的高低來衡量香的品質,其實在等級上,是沈香、檀香、藥香、香精香的排序。好的沉香數量稀少,現在已是鳳毛鱗爪,檀香比較適合一般人的嗅覺,藥香都是安神定腦的中藥,它的香灰真能治病,但現在很多都是化學的香精香,那就絕對不能拿來吃。
香之所以會香,在於香料的靈活使用,香料的素材有:沈木、檀木、楠木、檜木等研成的粉末,再摻合麝香、靈貓香、海貍香、龍涎香等各類香料而成,亦有混合多種中藥粉末而成,比例如何?如何搭配?全憑經驗,各製香廠都有獨門訣竅。
品質稍差的香料,點燃後會帶有酸味、辣味,須摻合中藥,聞起來才會覺得舒暢,很多香鋪標榜:「本沈香係採天然高貴沈香木,獨家偏方及高貴藥材製成,香味與眾不同…。」依此來掩人耳目。
其實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,每一支香都由數種原料製成,依氣候溫度季節所做出來的香味道都不同,原則上越好的香放越久味道越醇。
製香最基本原料為香腳和楠仔,楠仔就是楠樹皮粉,是製香過程中的黏著劑,在使用量大增的情況下,十幾年前,台灣量絕,現在百分之九十改由印尼、越南進口。
你看我倉庫裡大大小小這麼多桶,都是香料材,你可以聞聞看!很香呢!
材料看完,接下來介紹製香囉!
製香三大過程:浸、滾、曬。每一環節必須緊密相扣,拿捏得宜,三度浸水,三度上料,每一動作都不得馬虎偷懶,才能做出好的香,尤其是「滾」的動作,腕力、力度要恰到好處,香粉才能均勻密佈,這個真功夫就叫「掄紙扇」。
我們師傅剛好在做,過來看看吧!我按照製程跟你們介紹一下:
首先備妥香腳及一大桶楓木汁(水也可以)。
一、浸水:將香腳3/4浸入水中。
二、入黏:在工作台上放著黏粉.香腳入水,拿起後快速撥黏粉到呈現張開扇形的香腳上,反覆翻轉香腳(掄紙扇),使其能均勻且不黏結在一起.做好後放置於架上風乾一會。
三、上料:工作台上放置香粉,做法如同入黏一般(浸水後掄紙扇),依此做三次四次,做愈多次則香肉愈厚。
四、曬乾:如此完成後,置於戶外曬乾,但要每半小時撥轉一次,否則香會同一部份受高熱而彎曲。
每批通常會先小量製作至此,檢驗燃盡所需時間、會不會無端熄火,合格後,再以正常加工量製作。
五、上色:曬乾後,香腳未上料的部分浸入紅色漆劑中,均勻上色,完成後再放置戶外晾乾。
此時再檢驗一次產品,挑去彎曲、破損或加工不良的線香。
六、塗漆:將曬乾的線香捆札後,在香底漆上金漆,增加美觀及質感。
只見師傅掄紙扇功夫出神入化,一把香腳攤成扇型撥粉(展),瞬間掄起成直立扇花(掄),拍擊抖落多餘粉料(砌),動作迅速流暢,卻也煙塵蔽天,根本認不清師傅的面目。
我們這一行就是又髒又熱又耗體力,若不小心沾到染香腳的染料,一個禮拜也洗不掉!很難交到女朋友呢!
小祐你覺得香這個行業會沒落嗎?機器將會逐漸取代手工喲!幾代以後可能看不到掄紙扇囉!
謝謝陳老闆!我很有收獲呢!
場景三:小祐家的神明廳 看著清煙裊裊升起,小祐誠心的祝禱,他突然想起那首詩…... 即將無限意,寓此一炷煙……,臉上洋溢著笑容!!
封面拿真正的香來貼,
不是很好貼,
原本還想貼個香爐形狀之類的,
最後放棄啦!
第一頁的竹簡本來做了立體效果,
打開書頁,
竹簡會跟著打開,
我自己看得很滿意.
嗚~嗚~可是闔上書時,
收不回來啦!
必須手動 推一下,
才能平整收回書頁裡.
我也不知道怎麼改善,
考慮再三,
為了避免出去比賽時被壓壞,
只好忍痛捨棄......貼成平面的
唉!嗚~嗚~
看得出來是香爐嗎?
我們家以前有個這種東西,
點環香用的,
好多年前,有個年幼無知 叫祐祐的小孩,
竟然在裡頭撒尿,
~~喔! 阿彌陀佛~阿彌陀佛~
這一頁似曾相識吧!
時間短 想不出新點子,
"大甲媽祖在新港"用過的效果再用一次......
在網路上找到一家台南的百年香舖,
依樣畫出香舖的樣子.
香藝文化園區的香燈是圓的,
我只能做出方的,
光這樣也耗去一個多小時的時間.
我把他們logo上的"香"字,
畫得還蠻像的,
祐一直問我是不是用印的.
這頁要表現的是沉香最好 檀香居次 藥香第三
香 真的有很多 很大的學問在裡頭
祐祐看到這張畫,
直說好像他.
對呀!我就是要畫他.
畫時,看的照片是這張,
像嗎?
趕工真的做不出好作品啦!
畫得不好,
幾個畫面和立體效果在空間位置上也不太正確,
下次要再早一點開始醞釀 構想,
也才不會睡眠不足啦!!!
無論如何,
我們的新港系列手工書又多了兩本囉!